樓市 恢復真面目
全球房地產,正在恢復真面目。
各國央行不斷加息,貸款利率迅速上升,樓市需求被抑制。
從歐洲到北美,樓市逐漸見頂。
英國最大房地產網站Rightmove在8月15日報告中指出,8月待售新房環比價格下降1.3%,同比增速從9.3%下降到8.2%。
從價格分布來看,高價位房跌幅最大,從區域來看,倫敦房價領跌。
其他歐美國家同樣如此。
加拿大房價自2022年4月以來下跌13.3%,下跌速度超過金融危機時期。
澳大利亞房價7月環比下降1.4%,連續第6個月下跌。韓國首爾公寓價格創下兩年多來最大跌幅,成交量下滑70%。
新西蘭7月房價指數同比下滑2.9%,為2011年以來首次同比下降。
美國也不能免俗。
之前Realtor.com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7月全美活躍掛牌房屋數,同比增長31%,連續第三個月創下新高。
公司首席經濟學家Danielle Hale表示:
樓市終于到了轉折點。
中國樓市,正在經歷筑底回升。

之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明確提出,擴大有效需求要綜合實施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樣要積極作為。
想要支持生產端、消費端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盡快修復,支持樓市回暖,離不開更多產業政策和地方因地制宜的房地產調控政策。
央行打響了下半年穩增長第一槍。
5年期以上LPR報價下調,有利于支持當前處于筑底階段的房地產市場,帶動房貸利率下調,推動樓市回暖。
全國各地城市,也在積極出臺措施,促進房地產交易與流通。
8月17日有媒體報道,山東省濟召開發布會,圍繞“帶押過戶”展開介紹。
媒體梳理發現,除了濟南,2022年以來廣東珠海、山東青島、云南昆明等多個城市,都開始加大力度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
簡單來說,傳統二手房交易模式中,賣家要出售二手房必須把貸款先結清,導致整個交易周期明顯拉長,甚至交易失敗。
帶抵押過戶模式,讓二手房交易的風險與成本一同下降,既解決了銀行的困難,也提升了市場活力。
也許會有人覺得,當下樓市的庫存很高,很難去化。
實際上從數據來看,距離曾經的庫存頂點還差得很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高峰,出現在2015到2016年左右,大約是4.5億平米。
截至2022年7月,最新數據顯示全國住宅類待售面積2.6億平米,同比上一年增加大約14%,環比略有下滑。
盡管如此,2.6億平和曾經的4.5億平米比起來,相差依舊很大。
這也意味著曾經的大規模棚改,沒有實行的基礎,更多的各地城市政府因城施策,有針對性地去庫存。
作為周期性特征極其明顯的行業,房地產只是在緩慢筑底過程中。
復蘇必然會到來,只是時間問題。

穩步慢行 穿越周期
除了利率下調和政策扶持,我們還需要重點關注一個主體:
房地產企業
就在兩天前,樓市迎來了久違的好消息。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8月16日消息稱監管機構近期計劃通過制定國有企業擔保,以及承銷示范房企的人民幣債券新發,為房企提供流動性支持。
這已經不是監管機構第一次為民營示范房企保駕護航了。
2022年5月份,碧桂園、龍湖、美的、新城控股和旭輝5家民營房企,相繼被監管機構選定為示范房企,獲準通過信用保護工具的方式,發行人民幣債券。
不能忽略的是,2022年世界500強榜單中,依舊有5家中國房企上榜,分別是:
碧桂園 綠地 萬科 保利 龍湖
過去中國樓市推崇高周轉、高杠桿、大項目,比拼的是誰借錢成本低,誰的膽子更大,然而借來的錢終歸是債務,債務就會有到期的時候。
能夠在低潮時期以較低成本融資,保持穩健經營策略,才能最終走出低谷,迎來真正的光明。
國統局8月15日數據顯示,7月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下降城市數量略增。
其中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微漲、同比漲幅回落,二三線城市環比整體呈降勢、同比降幅擴大。
在當下這個關鍵時刻,示范房企們獲得監管層支持,就是一種肯定,提振的是全行業信心。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樓市來說一直如此。
樓市正在從數量型發展模式,加速轉變為質量型發展模式。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已經成為全國普遍共識,十四五計劃也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城鎮化道路。
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
樓市走向新常態,危機中永遠蘊藏著機會,希望就在不斷前進的遠方。
房地產的金融屬性越來越淡化,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卻不會停止,高品質居住屬性,變得越來越重要。
只有通過市場錘煉與考驗的房企,才能夠越來越成熟、發展得越來越好,在科技與人文雙重加持下,走在更加光明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