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的冷鏈市場可謂是風起云涌,單就這一年共有68家冷鏈物流及相關企業發生78筆投融資事件
,與2019年的;資本寒冬;相比,投融資事件呈指數級上升。其中52起未公開具體金額,26起已公開融
資。已公開的融資金額中,8起億元以下、18起達到億元,其中有9起為1-5億元、4起為5-10億元、5起
達到10億元及以上,已公開的融資金額中融資1-5億元的為最多。
所有投融資事件里的主要投資方有互聯網公司、快遞龍頭企業、資本機構、證券公司、政府、食品方等
;被投資的公司主要為服務平臺、供應鏈公司、餐飲品牌、便利店、生產制造商等,以A輪融資為主,
資金的注入主要被用于配送中心以及倉儲中心的拓展、升級信息化平臺并全面優化供應鏈、擴張市場、
團隊建設人才投資、品牌建設與推廣等等。雖然仍是以A輪融資為主,但與以往相比,BC輪投融資增多
,融資規模擴大,反映出冷鏈相關行業投融資愈發成熟。
過去資本對于冷鏈的投資主要著眼于解決本土產品的冷鏈需求,然而由于本土產品的相關冷鏈設施投資
收益并不理想,資本機構的投資信心逐漸喪失,從而使得資本投資開始出現轉型。我們能夠看到資本逐
漸轉向新零售、新冷鏈相關的新方向,除此之外,資本方們也還在探究其他新的投資領域,所有這些表
現是投融資轉型的信號。
進口農產品冷鏈可能將是下一輪的投融資爭奪焦點
從國家積極推動進博會來看,中國市場當然不會僅拘泥于本土的供應,而是會將中國作為全球產品的落
地市場或者將中國作為全球商品的樞紐市場,這些將是中國政府的重要目的。目前的中國或者未來的中
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第一第二產業對經濟持續推動的作用十分有限,更多的將會來自于貿易與服務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冷鏈相關行業的投融資面臨的已經不僅是促進消費,而更多的是建立一個市場,
一個面對國際進出口的市場。
新城鎮新城市的形成將會擴大我國的消費市場,對全球農產品的依賴會更強
2018年以來中央加大了扶貧力度,從冷鏈角度和原產地角度來說,客觀上打破了本土原產地農產品的勞
動結構和勞動組織,促進更多新城鎮新城市形成,它們更具有消費性,而不再像以往一樣僅僅埋頭發展
農業和工業。這意味著整個中國將進入一個更廣大消費的本土市場,隨之而來便必然會擴大對進口農產
品的消費。與我們相近的東南亞,一些國家逐漸成為低成本勞動力的農產品初加工基地,因此我們會發
現在近5年,國內資本投向東南亞的結構及規模與之前有著本質的差異。
伴隨著新型城鎮城市的形成,就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僅靠政府補貼難以支撐,這樣就會導致更龐大的
人口國內遷移,形成新一輪的消費結構重組。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城市化水平將有突破性發展,
從而對全球農產品的依賴會更強。由于進口農產品需要較好地保存以及保質,包裝食品可能也會隨之有
一個較好的發展,甚至包裝的生鮮產品也將越來越多,本土低包裝成本的市場空間將相對縮小。那些以
本土農產品為賣點的企業,自投基地加工的成本過高,與之相對應的盒馬等趨向于包裝的進口農產品和
食品的經營的企業則會相對輕松。
進口農產品相比于國內農產品,存量大、儲存周期長、包裝要求高
大城市的人口總量以及由于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僅靠國內農產品不足以支撐這樣的結構。東
南亞的水果,澳大利亞以及北美的牛羊肉、海鮮等高端食材也在迎合我國大城市多層次的消費結構。與
本土農產品的存量相比,進口農產品會有更多的存量,其在引進之初就會考慮以規模進駐和囤貨,并逐
步消化;而農批則會結合消費采購,所以囤貨少,沒那么在意冷庫的條件,存量少周期短。
本土農產品以進入農批市場為主,農批市場多數的餐飲采購都是按需采買,從這個鏈條倒推,所有的總
量,因為各個環節都會得到控制,所以囤貨量少,周期性短,對倉庫的要求不高,儲存時間不會很長,
對價格的影響也不會很大。而進口農產品則不同,因為它針對大城市,所以需要囤一定量的貨,因此對
它的包裝要求更高。
大城市對于農批食材型冷庫的需求,有一類比較關鍵的客戶就是進口食材類客戶,通常他們對冷庫的需
求比較大,儲存周期長,雖然針對這一類型的冷庫,對建造成本會有較高的要求,不過這類客戶的需求
穩定性較高,對平衡市場冷庫的供需具有重要作用。當然餐飲和這類進口食材類需求,都是按需形成的
,有高峰也有低谷,在一年或是一個周期當中,它必然有需求比較低端的時期,所以各類客戶也需要相
輔相成。
本土農產品可能也會作為大宗商品來儲存,但是兩者結算模式不一樣。進口商品因為要跨國,所以在結
算的時候具有一定的保障,它的價格體系建立在一定的誠信度上,更有安全性。而本土商品,由于不具
備長距離的障礙,傾向于按需來進行運作,在結算上存在風險。這也就導致本土農產品相較而言不能在
產地形成規模化的采購,包括價格成本、運營成本等整體成本會盡可能地受到控制,這也成為了大城市
的進口商品更容易形成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說,按需形成的產業化鏈條,在理論上是最科學的或者說浪費最少的,但是從現實來
看,尤其從冷鏈和冷庫市場來看,如果不能形成規模化的效應,就不可能產生價格優勢,所以對成本的
控制,包括對成本的體現其實是不合理的。拋開這些問題,一個城市消費或一個產業鏈消費,實際上也
會更注重于規模能夠產生的價值,這就要尋找出一個平衡點,即冷庫的建設,如果沒有規模化的效應產
生,它就不存在更大的可投資性,那么相反,供應鏈的合理性需要被建成哪種比較穩定的體系?我們國
家對進口產品的放開,促進了進口與本土農產品之間的競爭關系,這也形成了冷庫建設的兩面性,既需
要迎合我們本土產品的保障、按需形成的合理性,但同時也要重視進口農產品的規模化存在,整體降低
城市對食品食材的消費成本。這兩種投資方向實際上都是值得觀察的,這也是為什么農批市場在整個中
國大城市的消費里面仍然會有其巨大的生存力的原因。
進口農產品冷鏈有望成為資本接下來進駐的新賽道。雖然進口農產品這類的倉庫需求是否能夠形成主流
還有待觀察,在冷鏈投融資時還需要進行更加具體的調查以及分析,但是不可否認這兩種體系在目前中
國冷鏈市場的體現都是完全存在的,既不能放棄農批市場的消費結構所帶來的冷庫需求,但同時也要看
到大宗進口食材對冷庫的需求。目前很多第三方冷鏈運作公司,實際上已經把這兩類都看作為重要的服
務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