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鎮化趨勢穩步推進。
我國城市化道路起步晚,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3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增加3億1千萬城市居民,當時中國城市人口總數超過10億,城市化率達到70%。城市居民無法實現農產品等食品的自產銷售,進一步推進了肉禽蛋、水產品、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和反季節蔬菜水果消費總量的城市化,進一步推進了農產品的規模化、集中化、區域化生產,因此食品消費需要通過冷鏈物流方式

二、生鮮電商快速崛起。
生鮮電器商近年來很受資本和市場歡迎,不斷涌出,生鮮網絡零售額迅速增加。同時,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生鮮電商規模從2012年的35.6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497.1億元,預計2018年增長到2356.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1%。由于生鮮電氣商品的冷鏈運輸比例遠遠高于初級農產品整體的平均水平,這是提高整體冷鏈率的重要因素,生鮮電氣商品的需求也支持冷鏈物流市場的增長下限。


第三方冷鏈物流適合缺乏大規模投資自建物流能力的中小規模電商。早期生鮮電商多采用自建冷鏈物流保證服務質量,但生鮮電商目前正處于擴展業務版圖的早期階段,自建物流投資未必能始終跟上,因此成本低、社會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若能保障服務質量,成功樹立品牌,將得到更多生鮮電商的青睞。
以電器商品為主體的生鮮食品配送、自營業務面臨著單客消費低、生鮮商品標準化低(質量、重量)等問題,但城市工作生活節奏快的白領階層有很大的魅力,帶動冷鏈物流設備的發展,特
別是運輸和配送環節的冷鏈設備。
別是運輸和配送環節的冷鏈設備。

食品配送對時效性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流通網站向消費者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還處于藍海市場階段,以輕量冷藏設備、生鮮自我提升設備為代表的冷鏈終端是解決需求多樣化、配送個性化、食品質量保證的最后一環。
三、無人零售逐漸成為趨勢。
未來,無人零售店將取代傳統便利店,同時,由于成本降低和便利性提高,無人零售店的鋪設規模可能遠遠超過傳統便利店的數量。保守預計今后10年,無人零售店增加20萬家,參考占地面積15平方米的色彩鮮艷的水果箱10萬元的成本,無人零售店的投資額將達到200億元。假設每個無人零售店配置5-10臺商用冷鏈產品設施,無人零售店對商用冷鏈終端設施的新需求可達100-200萬臺,每臺冷鏈產品設施單價5000元,無人零售店對應的冷鏈產業鏈規模可達50-100億元。
四、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繁出現,新《食品安全法》迫使冷鏈系統完善。食品腐爛變質是引起食品安全危險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產業過程中,現代冷鏈物流是必不可少的。冷鏈物流是對食品安全的最強有力的保證,食品冷鏈是食品從生產到流通整個過程的特殊供應鏈系統,在食品運輸中應用。
新版《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于2015年4月通過,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將對食品安全從生產、運輸、儲存、銷售、餐飲服務等各個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加強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監督處罰力度。
五、RFID等物聯網技術推進,冷鏈智能發展。
隨著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巨大的冷鏈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許多物流企業以人工操作為主,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第一步是采用條形碼和RFID技術的收集設備,提高其運營效率。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縮寫,即射頻識別,通稱電子標簽,是一種非接觸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預,可以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工作。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因此,廣泛應用于冷鏈生鮮食品行業,通過物聯網技術滲透到冷鏈上下游,物聯網給冷鏈物流帶來了什么變化?
向冷鏈物流的上游深入。雖然在已經有了產品最終溯源系統,特別在肉食品廣泛應用,但這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消費者很難查詢和到相關的信息。當物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消費者可以輕松查詢產品的整個原料過程、生產過程和物流過程。
產品信息的公開化。現在消費者很難理解產品的實際生產過程。主要原因是信息傳輸渠道不通。物聯網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這樣的平臺,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通過合法渠道查詢產品信息。
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的監測和控制自動化程度不高,有些人采用人式監測,監測效率低,精度低。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在次鏈物流中的監控采用自動監控設備進行監控。產品信息采集快捷、準確、安全。
冷鏈物流成本更低。規模采用該技術、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范圍的擴大,降低單位使用成本的冷鏈物流采用物聯網技術提高質量,降低貨物損失率等也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