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貿訂單不見了,這事到底該怨誰?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討論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外貿”,說的大多都是今年的出口訂單情況不太好,很多出口企業的情況也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工廠訂單不足去年的一半等情況,可以說,2023年的外貿,開局情況就不是那么好,甚至可以說今年的中國外貿真的進入了“地獄難度”!
那么,為何今年的外貿情況會這么差呢?不少大V開始尋找原因,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為了所謂的“流量”這樣說,有人為了所謂的“正確”這樣說,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今年外貿這么差呢?
第一個原因是美國加息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自去年三月開始,美國開始大幅度加息,一連7次猛加息,這一加息幅度直逼08年金融危機,而美國這一加息神操作,則帶動了整個西方國家,一起在加息緊縮,造成了全球所有國家都開始進入通脹,大家的日子都開始不好過了,作為需求國的西方日子不好過了,自然不敢花錢了,也不需要買東西了。
當然了,作為始作俑者的美國,雖然收割了不少財富,但日子同樣也不好過,于是,為了緩解這個情況,美國開始宣稱要與中國“脫鉤”,制造業回流了,從而來降低美國工人的失業率,帶動美國經濟發展。
目前,西方國家仍然仍然沒有停下加息的步伐,預計在整個2023年,都會維持到高利率水平,這是什么意思呢?這也就是說,全球的需求,尤其是消費國的需求,至少在他們的金融周期轉為降息寬松之后的半年后,才有可能逐步復蘇。也就是說,目前來看,至少在2024年年中以前,全球的需求都不會太好。
第二個原因則是復雜的全球環境。
過去,雖然全球各個國家之間都各有各的心思,但最起碼在明面上,大家都維持著場面上的和氣,但誰知道,2022年,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居然公開掐架了,搞得全球所有國家那是雞飛狗跳的,不僅要受“站隊”威脅,還要提防其他國家插刀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貿易就迅速進入了死胡同。過去大家都一起搞貿易,一起賺錢,而現在,他們都在思考著我這個物資是從他家買還是怎么搞,萬一他家以后不賣我了咋辦,所以大家現在都不敢從一個國家買了,寧愿多費點事從多個個國家買,這樣不至于有事的時候被打個措手不及。
特別是中美關系的變化,大家試想一下:普通人都能感到的變化,嗅覺無比靈敏的資本會感受不到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總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在抹黑我們,甚至出現了“制造業去中國化”這樣的論調。有的人不希望我們強大,看著我們發展的勢頭越來越猛,便開始想辦法阻礙我們的經濟發展。因此,出現外貿訂單急劇減少這樣的現象,其實也是大國經濟相互博弈的結果。
第三個原因才是產業轉移和訂單回流。
以前,中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聚集地,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勞動力成本在不斷上升,因為環保問題,對一些企業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一些外國企業也就轉而去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越南、印度這些國家就變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而且,本來,在外貿訂單中,就有一些是從越南和印度轉移過來的,2021年,印度和越南的生產遭受了嚴重的疫情嚴重,部分訂單轉移到中國,如今,隨著疫情好轉,一些訂單自然而然的也就回流了回去。
外貿訂單流失,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進行全面的產業升級,然后掌握核心科技。這樣一來的話,我們的產品他們不買也要買,因為不買我們的高科技產品的話,世界上找不到替代品。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短時間內也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我們目前所需要做的,就是擴大內需了,通過擴大內需來促進經濟復蘇。